疫病知识
联系我们
  • 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区郁金香街573号
  • 电子邮件:rabies@sina.com
  • 联系电话:0431-80887698
  • 邮  编:1301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疫病知识» 狂犬病知识

狂 犬 病 知 识 介 绍

作者: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 2018-04-23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人感染狂犬病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的咬伤、挠抓、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而感染。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经神经末梢上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因其有恐水的临床特征,又称恐水症,一旦发病100%死亡。

1. 病原的发现

中国医学文献上很早就有狂犬病的记载,古称“疯狗病”。到了18世纪,狂犬病曾一度在欧洲流行猖獗。由于没有防治的办法,死亡率极高,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恐慌。1881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认为,本病的病原体是极小的生物,他将从自然界病兽中直接分离的病毒命名为街毒。为了制造疫苗,他把街毒稀释后接种在兔、猴等动物身上,在兔脑内传代,把感染的兔脑脊髓干燥,以氢氧化钾处理减毒,把这样处理后获得的病毒称作固定毒。经过上百次传代,他终于制造成功了狂犬病减毒活疫苗,并于1885年首次给一个被狂犬咬成重伤的儿童治疗,使这个儿童痊愈康复。1888年Roux首次分离出狂犬病病毒。1903年,Negri在狂犬病人尸体的脑部发现了包涵体,并在实验接种动物的神经细胞胞浆内中也观察到包涵体,他高度评价了这种包涵体的作用,将其定名为Negri小体,并建议作为狂犬病的诊断指标之一。虽然发现狂犬病病毒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但其结构和形态直到本世纪60年代才被弄清楚。1962年,应用感染鼠肾细胞培养粗制品及负染技术,首次在电镜下发现狂犬病病毒。一年后,对狂犬病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特征进行了描述。随后,在鸡胚组织、神经组织中增殖成功了狂犬病病毒,从而促进了对狂犬病病毒以及它的生物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2. 流行病学特点

狂犬病全年均可发生,在我国夏秋季报告的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夏秋季人畜外出活动增多,人与发病动物的接触机会增多。

在感染人群上,由于农村普遍养犬,农民对狂犬病的防范意识薄弱,加上防治措施落后,因此,狂犬病主要流行于农村地区。发病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的50~70%左右,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其中男性发病是女性的1~2.5倍,青少年及儿童发病多于成年(30岁以下的发病占68.83%),这可能是由于男性接触带毒动物的机会高于女性,以及儿童和青少年天性好动,又缺少自我保护能力,暴露于动物的机会较多所造成的。

3. 传播来源

狂犬病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温血动物,因此许多种类的哺乳动物都与全世界狂犬病的维系和传播有关,狂犬病的储存宿主主要是野生食肉动物,如:郊狼、红狐、北极狐、灰狐、胡狼、猫鼬、浣熊、臭鼬和郊狼等。此外,家养、无主犬是发展中国家人狂犬病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播宿主。许多其它种类动物对狂犬病易感,但极少能进一步传播狂犬病,它们是狂犬病的受害者并常常为流行的终端,如:牛、羊、骆驼和马,这些动物的死亡增加了狂犬病引起的的经济损失。蝙蝠是狂犬病的宿主、传播者和受害者。许多蝙蝠狂犬病感染病例没有明显的咬伤或暴露史。而且蝙蝠狂犬病病毒株与其它狂犬病病毒相比,可以更快地侵入脑组织,并且较少病毒就可导致脑的感染。

4. 传播途径

人感染狂犬病最常见的方式是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猫、野生食肉动物或食虫和吸血蝙蝠咬伤、挠抓、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在携带狂犬病毒的蝙蝠大量存在的山洞里,病毒也可通过气溶胶的方式传播给人或其他动物。牛、马、鹿和其他食草动物可以感染狂犬病,并且可以传播病毒给其它动物和人,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此外,还有接受器官移植而感染狂犬病的报告。

5. 人类狂犬病症状

狂犬病病毒的易感性是无种族、遗传和营养差异的。但某些职业如兽医、野外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居住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存在更多的被狂犬病病毒感染的危险。

根据狂犬病临床表现特点,结合病程演变和病理改变,将狂犬病分为狂躁型(脑炎型)、麻痹型(静型,亦称哑狂犬病)两型。

(1)狂躁型:病理损伤主要在脑干、颈神经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程进展迅速而凶险。临床经过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瘫痪期。

前驱期:在潜伏期终了,兴奋状态出现前,症状多样而复杂。大部分患者有全身不适,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和/或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早期临床表现。继之对疼痛、声音、光亮和风开始敏感,而有咽喉部紧缩感等具有狂犬病重要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由于病毒繁殖刺激神经元,特别是感觉神经元,约有40%~80%的病人在己愈合的伤口及伤口附近或神经通路上出现烧灼感,麻木感,间歇性或持续性针刺样疼痛、搔痒、或似小虫爬行等感觉,并可从肢体远端呈向心性波及到躯体各部位,甚至全身。此时尚能吞咽,症状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本期约持续1~3天,很少超过4天。

兴奋期(痉挛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表情极其恐怖、烦躁不安。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受损,引起呼吸肌、吞咽肌痉挛,而出现恐水、怕风、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恐水是绝大多数狂躁型狂犬病特有症状之一(个别患者恐水症状并不典型,亦不一定在早期出现)。怕风亦是狂躁型狂犬病患者特异性症状,即使是微风,也能激惹患者咽肌痉挛。患者对声音、光亮等任何刺激都特别敏感。病人可能在发作中死于以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主的混合型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本期约持续1~3天。

瘫痪期:兴奋期持续1~3天后,痉挛抽搐逐渐停止,患者似乎逐渐趋于安静,少数病人有短暂的一过性理智状态表现。但很快出现各种迟缓性瘫痪症状,尤以肢体软瘫较多见。患者迅速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呼吸逐渐减弱,血压逐步下降,迅速死于呼吸、循环和全身衰竭。本期仅持续6~18小时。

(2)麻痹型:病理损害主要在脊髓和延髓,而不涉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前驱期多为高热、头痛、呕吐及咬伤处疼痛等,无兴奋期和恐水症状,亦无咽喉痉孪,无吞咽困难等表现。前驱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症状,麻痹多始自肢体被咬处,然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讲不出话,故称“哑狂犬病”。病程可达10~20天或更长,由于病程相对延长,可争取更多抢救时机,病死率相对低于狂躁型,直接致死原因多由于严重呼吸肌麻痹和呼吸衰竭。

6. 动物狂犬病症状

动物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物种差异、个体差异、咬伤部位的不同使狂犬病潜伏期短至1星期,也可长达1年,但绝大多数潜伏期为2~8周。根据狂犬病病程变化及临床特点,一般可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其中狂躁型临床过程分为沉郁期、兴奋期和麻痹期。沉郁期一般1~2天,病犬常在暗处,无原因的出现仰天吠叫,由于轻微麻痹而出现咀嚼、吞咽的困难,但唾液分泌增加,对刺激反应敏感,有异食癖,精神沉郁;然后进入兴奋期,病程约为2~3天,在此期间对人畜出现了强烈的攻击性,从平静状态猛地发出攻击,但攻击状态与沉郁状态会交替出现,不能持久站立,尾巴夹在双腿之间,眼结膜充血,吠叫声嘶哑,出现斜视,神情恐慌,肌肉痉挛,咀嚼吞咽因肌肉麻痹而变的非常困难,唾液大量分泌;在麻痹期,变的安静,四肢麻痹,长时间卧倒,下颌无法闭合,大量流涎,1~2天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衰竭而死。麻痹型临床过程分为沉郁期和麻痹期,兴奋期很短或者没有。牛发病开始的时候出现精神不振,没有食欲,有间歇性的冲击冲撞行为,磨牙,流涎,性欲亢奋;之后逐步出现麻痹的状况,伸颈,出现里急后重,吞咽困难,大量流涎;最后全身麻痹,衰竭致死;病程约为3~6天。羊发病与牛相似,兴奋期没有或很短暂,发病时四处乱跑,有攻击性,牙齿外露,喷鼻伸头,最后也因麻痹而死,病程约为3~5天。猪发病状态兴奋,性情不安,叫声嘶哑,四处乱撞,频繁用鼻部拱地,对人畜有攻击性,易惊恐,大量分泌唾液,眼结膜充血发红,最后也因出现麻痹而死亡,病程约为3~6天。马的临床症状为咬伤部位奇痒,病初往往啃咬或磨擦咬伤部位,以致摩擦出血。易于惊恐,目光呆滞,瞳孔散大,性欲亢进。兴奋狂暴时亦攻击其它动物或人,有时将自体咬伤,异食木片和粪便等。在短期狂暴后出现进行性麻痹,有类似破伤风症状,最后后肢强直,呈现不全麻痹而死。猫狂犬病临川症状一般呈狂暴型,症状与犬相似,在疾病发作时攻击其它动物和人,但病程较短,出现症状后2~4天死亡。

7. 狂犬病潜伏期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8周,长可达1年以上,平均约为66.9天,多数病例的潜伏期集中于30~90天。潜伏期在30天以内的约占27%,60天以内的约为67%,90天以内的达86%,超过90天者仅为14%,超过180天的为4%~10%,超过1年者不足l%。短于15天,超过一年以上者均为罕见。

潜伏期长短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儿童较短)、伤口的部位与咬伤程度(头面部神经分布丰富的器官、伤口较深、多部位咬伤者发病较早);肇祸动物种类、伤口污染狂犬病毒数量和毒株的毒力、暴露后伤口是否尽快进行正规的消毒和抗血清处理以及暴露后是否有效地预防免疫等,均可影响其潜伏期。一般来说,肢体被咬伤者潜伏期较长,多为1~3个月,平均为7周左右;头面部受伤者潜伏期较短,平均为5周左右;角膜移植感染和吸入感染者潜伏期更短,多为3周。同时,犬伤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包括是否患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外伤、受寒、过度劳累、情绪极度悲痛等,亦能缩短潜伏期而提早发病。此外,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注射疫苗免疫失败而发病者,其潜伏期短于未注射疫苗者(早死现象),美国曾经统计报道:疫苗注射失败者潜伏期平均21天,而未注射疫苗者平均35天。

8. 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

对犬进行狂犬病免疫是防止人发生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犬的主人应对犬进行定期疫苗注射:每半年或一年注射一次。犬在免疫后就不会被感染,因此,也就不会发生或传播狂犬病。

如果发生了犬伤人事件,应该分别对伤者和伤人犬进行如下处置:

(1)伤者的处理:

尽快用肥皂水或自来水彻底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用2%~3%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消毒;伤口尽量不要缝合,确需缝合的,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医生的建议进行。

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动物源性狂犬病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分别为40国际单位(IU)或20 IU/公斤体重。

狂犬病疫苗接种:分别于咬伤的0、3、7、14、28天,在三角肌各注射一个剂量的狂犬病疫苗。

另外,在被犬咬伤后,如没能及时进行暴露后预防处理,建议事后尽快进行。因为只要病毒感染仍处于潜伏期,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就能发挥作用。但出现症状后,说明病毒已经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此时再进行救治为时已晚。

(2)伤人犬的处理

a. 如果咬人犬一年内注射过狂犬疫苗,表现正常,只是在被挑衅情况下伤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10日观察法”,拴养并观察10天,如果此期间犬表现正常,就是健康犬,不需处理。

b. 如果行为异常犬或流浪犬无故伤人,应立即捕杀,报告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或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协助您在最短时间内对咬人犬进行处理并诊断,为您提供专业的狂犬病预防与处置方法。

】【返回
  • 网站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技术服务 | 联系我们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区郁金香街573号 联系电话:0431-80887698 邮编:130122
  • 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春兽医研究所 京ICP备10039560号-5 版权所有